English

“静悄悄”创造的奇迹

1998-09-14 来源:光明日报 李庆安 王合项 我有话说

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上车水马龙,谁也想不到它的下面正“静悄悄”地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由于作为关键控制工程之一的地铁天安门西站主体工程即将完工,因此世人关注的北京地铁复八线作为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项目,将可确保明年9月28日全线通车。

承担北京地铁复八线控制工程——天安门东站、西站等二站三区间施工任务的是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北京地铁技术领域的四次飞跃都是该局的经典之作:从“明挖”到“浅埋暗挖”,再到“超浅埋暗挖”,再到梁式基础盖挖逆作法以及洞桩墙暗挖逆作法。他们依靠技术优势,在首都长安街的下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86年5月,隧道局为修建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浅埋暗挖”方案,提出“不影响市容,不影响交通,不拆迁、不扰民,只需投资的一半,而且还可缩短工期”。长安街第一次没有出现过去采用明挖时的那种“马路开膛、车辆绕行、尘土飞扬”的局面。日、德、英、美、法等国的专家相继前来参观,称赞隧道局的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11月,地铁天安门东站施工,给隧道局又一次经受考验的机会。天安门东站为三层三跨二柱框架结构。车站第一层供停放自行车用,第二层为站厅层,是客流集散的主要场地,第三层为岛式车站。全长218.3米,跨度为24.2米,高15.25米,相当于五层楼高。施工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是68根直径为0.8米的钢管中柱和248根边柱安置。原设计为机械钻孔,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完工,为了不影响地面交通和地下管网的正常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容及环境的干扰,公司总经理刘昌用、总工程师范国文等人经过仔细地调查论证,在传统的盖挖逆作法的基础上,针对天安门东站的特殊位置,果断地提出“挖孔桩——小隧道条型基础”的盖挖逆作新方法,与原设计相比,这种工艺将复杂的地下工程变得简单明了,确保安全可靠地进行全方位多工序作业。从1993年11月动工到1994年4月15日,历时139天,他们成功地完成了“盖板”工程,较原设计缩短工期整整一年,创国内城市盖挖车站封盖之最,顶板经过四个雨季,内部结构经过两个雨季未发现任何渗漏现象,被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创造了又一个“静悄悄”的奇迹。

1994年3月,距人民大会堂仅一墙之隔的地铁天安门西站开工。与天安门东站一样,天安门西站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是地铁复八线的控制工程。所不同的是,天西站采用了另一种施工工法——“洞桩墙暗挖逆作”法。这种暗挖逆作新工法,简单地说,是采用“洞、桩、墙”的方法进行施工,但具体操作起来却非常复杂。施工过程中,要依次攻克导洞开挖、条基、过管线群、天梁灌注、钢管柱、三跨扣拱、防水等七大技术难关,而每一个技术难关在国内城市地铁施工中都是首次尝试,没有高超的技艺和科学的管理,将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

过管线是天安门西站最大的施工难关,包括煤气、污水、电力、通信、热力管线等,管线大都是五十年代埋设的,已到了“老年”期,且离拱顶只有0.8米左右。所有管线都是专供人民大会堂用的,施工稍有不慎,都将出大问题。改管线虽然造价高,但安全系数大,好心人都劝梅继安经理采用这一方案。他以超人的胆识,提出强行通过的方案,许多人都替他捏一把汗。他们召开十几次技术论证会,提出的方案有十多个,请专家论证,然后对这些方案进行计算,找到了不稳定的地方,然后制定了开挖顺序、方法,降低了群洞效应,加强了初期支护,终于顺利地通过了管线群。

1997年6月24日隧道局在京召开誓师动员大会,隧道局副局长兼北京指挥部指挥长张梅号召全体参建职工依靠科技实力向天西站的七大技术难关发起冲刺,确保复八线1999年9月28日胜利建成,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到今年8月份,所有难关被一一攻克,10月5日建成主体工程的总工期已胜利在望。北京市市长贾庆林前来视察施工情况后,对隧道工人的拼搏精神、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给予高度评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